公告通知

首页 公告通知

beat365唯一官网:公告通知

beat365唯一官网:歧见与共识:2024北京大学艺术学国际博士生学术论坛征稿启事

时间:2024-05-21 阅读次数:
beat365唯一官网-beat365唯一官网【集团】有限公司

beat365唯一官网


(一)主题阐释与论坛意义


2024北京大学艺术学国际博士生学术论坛将于2024年8月30日至9月1日在北京大学举行,本次论坛以“歧见与共识”(Dissensuses and Consensus)为主题,通过艺术理论、美术史、电影学和文化产业四个分论坛,以及音乐学、戏剧学、设计学和英文分会。嫦蚴澜绺鞯赜判愕囊帐跹Р┦垦芯可、青年学者,征集最新的学术成果,展开思想的交流与碰撞。

我们日益进入一个差异丛生的多元世界,不同个体或群体难免赋予同一事物以不同的意义,通过意义来为我们的生存而辩护。尼采曾以“没有事实,只有阐释”的断言,宣告了一种颠倒柏拉图主义的视角主义,仿佛对世界、对艺术的理解只能是因人而异的“歧见”,但是伽达默尔也曾告诉我们,主体的“前理解”虽然历史地不可避免,却在进入作品的视界时产生了与后者碰撞与交融的可能,所谓建立在差异之上的“视域融合”,也即一种基于共享视角的“共识”是可能的。那些主张无限放大差异的“后真相论者”总是试图以质疑一切的姿态脱身于追问真实性的伦理责任,诚然,看法总是基于特定立场与情感,但并非不可沟通、不能包容。尤其是处于被撕裂的当下,在承认差异的基础之上探寻一种有助于凝聚共识的关系模式与对话美学,便既迫切又必要,面对地缘冲突和身份政治的危机,艺术中所能体现的包容、团结与责任则越来越重要。

作为研究对象门类众多、研究方法多元丰富的学科,不同艺术之间的差异被人们放大和坚守,在“语言学转向”、“空间转向”、“图像转向”、“表演性转向”、“声音转向”等理论革新中,艺术之学的定位、边界和理想被不断调整。无论是强调赓继与断裂的艺术史研究,抑或注重会通与创新的理论研究,再或聚焦现场与阐释的批评/产业,皆在古与今、东与西、史与论、本位与跨界的诸多议题上述行新思。歧见在所难免,共识难能可贵。我们希望藉由“歧见与共识”的主题,为青年学者提供一个各抒己见、凝聚共识的场域,一个可以谈古论今、无问西东、史论结合、守正创新的空间。

本次艺术学国际博士生论坛设有艺术理论、美术史、电影学和文化产业四个分论坛,在艺术理论分论坛下设有音乐学、戏剧学、英文分会。谖幕捣致厶诚律栌猩杓蒲Х只岢。队诩父隽煊蛴猩钊胙芯康那嗄暄д卟斡。


(二)分论坛简介

艺术理论分论坛:艺术与共识

地缘冲突的全球气候的同时“升温”,以某种危机的姿态宣告了这个时代所谓的“行星境况”:一个多元世界共存于同一个星球。后现代主义的怀疑与批评,因其永无止境的反讽距离与道德上的不承诺,从未切断与晚期现代性、全球化和景观社会的妥协,日益沦为beat365唯一官网当下世界与艺术的空洞无力的描述工具,不再提供有效的文化和政治批判工具。一些新的理论,如“宇宙现代主义”(Cosmodernism)、“数字现代主义”(Digimodernism)和“表演主义”(Performatism),试图宣告后现代主义的终结,试图凸显种族、民族、性别、语言等差异,试图在去中心化的思潮中找到共识,强调同理心、联系、团结和责任的重要性,这些理论旨在避免全球化隐藏的等级秩序和文化压迫的同时,也不陷入因夸张强调地方文化的保守主义。

艺术在这场重新凝聚共识的运动中扮演什么角色?艺术能否成为一种“宇宙技术”,将撕裂的秩序统一起来,参与塑造对爱(爱欲)、对美(审美)和对信仰(宗教)有着某种普遍性倾向的具体的人类?艺术能否为共识提供一种途径和氛围,让那些对全球危机感到不满或不安的人可以居于其中,搭建成一个临时的、非目的论的生活可能性空间,从而有助于形成一种基于生态逻辑的伦理共同体,以调和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之间的张力。

今年,艺术理论分论坛以“艺术与共识”为主题,面向国内外优秀博士生和青年学者征稿,鼓励青年学人聚焦但不限于以下议题:

·艺术与人道主义

·艺术与共通感

·艺术与共同体

·艺术、伦理与责任

·艺术与跨文化认同

·艺术、歧见与共识

·区域冲突中的艺术

·社会分歧与艺术

·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音乐学分会。阂衾值鸟鎏胩跷幕

“聆听”(listening)和“听觉”(aurality)在当下音乐研究中占据着怎样的地位呢?

过去几十年来,作为新兴并迅速崛起的领域,涉及跨学科的声音研究以及 “听觉文化”(auditory culture)在持续为历史音乐学、音乐理论和音乐分析等传统领域注入血肉与活力中不断成熟,譬如,“听觉”(aurality)的概念已然成为声音研究、接受研究和障碍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方法论与视角。事实上,音乐与声音研究长期关注聆听的问题,并发展出复杂的聆听行为类型学,这些讨论可见于皮埃尔·舍费尔(Pierre Schaeffer)的《beat365唯一官网音乐客体的论文》 (Treatise on Musical Objects, 1966)、埃里克·克拉克(Eric F. Clarke)的《聆听的方式》(Ways of Listening, 2005)和阿纳希德·卡萨比安(Anahid Kassabian)的《无所不在的聆听》(Ubiquitous Listening, 2013)。他们的研究通常是以 “正常” 听力能力作为(默认)前提下进行的,而在《听觉多样性》(Aural Diversity,2022)一书中,约翰·德雷弗(John L. Drever)和安德鲁·赫吉尔(Andrew Hugill)质疑了 “听觉典型倾向”(aural typical tendencies)在以往研究中所占据的主导地位,并建议转向 “听觉多样性”(aural diversity)的研究;他们将 “听觉多样性” 描述为 “任何人类群体(以及动物和机器)都会表现出的一系列听觉特征的事实”(2022: 3)。

德雷弗和赫吉尔的这本著作是正在进行的 “听觉多样性课题”(Aural Diversity Project)的一部分,其不仅作为人文学科 “声音转向” 的最新成果,也是在传统“音乐” 领域之外探索听觉实践。该领域的其他重要著作包括法伊特·埃尔曼(Veit Erlmann)的《理性与共振:现代听觉的历史》(Reason and Resonance: A History of Modern Aurality, 2010)和瑞安·麦柯马克(Ryan McCormack)的《雕刻的耳朵:西方的听觉与雕塑》(The Sculpted Ear: Aurality and Statuary in the West, 2020),这两本著作均表明了在听觉研究中采用跨学科方法的必要性以及由此带来的新机遇。

那么,历史音乐学和音乐理论界的学者如何参与上述发展呢?在本次论坛中,我们诚邀与 “聆听”、“听觉”有关的来稿以及从音乐学和音乐理论出发的 “听觉文化” 和 “听觉多样性” 相关概念的研究。可能的主题和关注领域包括:接受史、分析、传记、声音再现技术、声音艺术、视觉文化、人工聆听、机器聆听和人工智能(AI)、障碍研究、声学环境和“声景”(soundscape)、声频工程以及声音设计。


戏剧学分会。合肪缬氩


从康德到伽达默尔,艺术真理的意义逐渐受到西方哲学的重视。19世纪以来阐释学(Hermeneutics)日益成为为人文学正名和辩护的理论,也逐步被规定为人文学科的一个普遍方法论。阐释学的意义就在于创造和重塑一个有意义的世界。阐释的基础是理解,理解的过程就是通过“精神的客观化物”去理解过去的生命和心灵。

一切艺术的创造都是人类精神的客观化物,我们通过理解和解释精神性客观化的对象,来参透艺术的奥秘和艺术家的心灵。阐释的过程就是赋予“精神的客观化物”以意义的过程,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照亮”。阐释照亮意义,在美和意义被漠视的今天,阐释学是照亮和确证意义的理论和方法。

戏剧经典是真理现身的场所,对于经典文本的审美包含着真理性的理解。阐释的过程就是理解的过程。如何在戏剧的阐释中发现和阐释真理?如何弥合作为理论的戏剧阐释和作为演出的舞台阐释之间的分裂?如何在戏剧的阐释中避免概念的混乱、历史的偏差、常识的错误、语言的杂质、无意义问题的纠缠,并使阐释真正成为构建意义世界的基石?

戏剧阐释学依托阐释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依托经典戏剧艺术文本,鼓励使用具有创造性的多元阐释方法来反思和深化人们对艺术的理解,并进入艺术创造的深层来构建真理历史。每一种阐释话语和框架犹如一个镜头,镜头被隐藏于其中的学科、视野、方法、视角所调动,透过它我们看到美和意义的多样性。戏剧阐释的意义在于,帮助我们理解美与意义的历史、文化和美学特征,寻求戏剧跨学科研究的理论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探索戏剧阐释和批评话语的多元与创新,进而建构起中西方戏剧话语比较的基础。

此次论坛,我们聚焦于“戏剧与阐释”的主题,并设置五个分论题,分别是:戏剧经典文本的阐释维度、中西方戏剧阐释话语比较、戏剧评论话语与阐释方法、西方阐释话语中的中国戏剧、文本重构与多元舞台阐释。

·戏剧经典文本的阐释维度

·中西方戏剧阐释话语比较

·戏剧评论话语与阐释方法

·西方阐释话语中的中国戏剧

·文本重构与多元舞台阐释

·其他“戏剧与阐释”相关的议题


美术史分论坛:观看与观念

作为一门以“图”和“物”为核心材料切入历史与文化研究的人文学科,美术史学科自建立以来一直强调由“形”(form)与“像”(image)处着眼,从“观看”获取“观念”的意义阐释路径。这是一种自外而内,由物及心的探究方式,也是建立作品与作者,文物与文化,艺术与思想关联的基本方法。本次分论坛以“观看与观念”为主题,鼓励青年学者回归美术史学科的基础材料与核心方法,在看与读、观与想中交流碰撞,在跨文化、跨学科、跨时代的语境下,通过多样化的观看视角与观念视野,探讨美术史研究中不同观点的岐见与共识,促进学术对话与合作。


电影学分论坛:中国电影的一体与多元

近年来,电影面临技术变革、媒介创新带来的终结焦虑,也遭遇着政治动荡与文化分歧引发的认同危机。中国电影,作为世界电影版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彰显其独特魅力与蓬勃生命力的同时,也不断寻找并丰富其文化主体性和独立性。2024年度北京大学艺术学国际博士生电影学分论坛将以“中国电影的一体与多元”为议题,希冀从中国电影的理论建构、历史沿革、文化特质、媒介演变等角度,进行跨界比较、创造生发及求同存异。我们诚挚邀请国内外的博士生共同发掘中国电影的内在统一性与外在多样性,探讨其在传承与创新、本土与国际、分歧与认同之间的动态平衡。


文化产业分论坛:智能创意与艺术治理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艺术与创意领域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人工智能不仅在艺术创作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更在艺术治理、审美评价等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人工智能如何影响艺术的创作过程和审美标准?在感性分配中,AI如何与人类艺术家的感性认知相协调?艺术体制如何在AI时代下进行创新和转型?本次分论坛以“智能创意与艺术治理”为主题,鼓励青年学者展开深入的学术对话,探讨人工智能时代的创意特质、感性分配与艺术体制,在岐见中达成共识。


设计学分会。荷杓啤吧杓啤薄悄苁贝纳杓蒲逑抵毓

2月15日,OpenAI发布最新视频生成模型Sora;5月14日,GPT-4o面世,其综合处理多媒介信息并迅速输出反馈的能力引起业界震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壁垒突破和能力累积,似乎已经站在量变带来质变的时代关口上,并对设计产业和设计学建设带来深远影响和变革性推动力。一方面,技术跨界使得设计学的边界进一步拓宽,设计学的学科间性日益凸显,成为学科发展的挑战与机遇,并在设计思维、设计方法等层面提供新的知识结构和观念启发。另一方面,在技术发展可能带来的审美霸权与技术依赖问题背景下,“设计哲学”的反思与重构更加凸显出迫切性和必要性,从而为技术的发展注入一些冷静的思考和人文制衡,让设计艺术中的艺术学规律与本体,在冲击中去芜存菁,更加坚实稳固。当设计学体系发生重构,设计学要如何与其他学科与产业体系进行有机融合、有效结合?如何深化并发挥学科原本的艺术内涵与优势?又如何建立新的设计学学科与学术评价标准?这些问题都亟需学界予以思考和回应。

2021年,彭锋提出“设计设计”的概念,认为人工智能时代的人的设计将成为类似于观念艺术的观念设计,即未来的设计,“是去设计进行设计的人工智能,设计隐藏在设计背后的意图、情感、创造和语言,去对设计进行批判性的反思。” 随着技术的突进和边界的扩展,设计学将试图在不可避免的歧见中寻求新的共识。我们今天以“设计‘设计’——智能时代的设计学体系重构”为主题展开思考,期望当代设计研究走向一个全新的未来。本次论坛希望可以围绕以下议题展开:

·中国当代设计批评

·中国设计产业的当代发展

·全球设计史与设计版图中的中国设计

·交叉学科设计学的理论与学科内涵

·设计智造与社会创新

·人工智能时代的设计人文与设计伦理

·数智时代的设计艺术

·计算艺术与数字艺术

·人工智能时代设计学评价标准研究

·大数据、数字人文与数字化设计

·当代设计研究的范式与方法转换

·当代设计中的视觉景观与文化图景



(三)时间安排


活动

时间

开幕主论坛

2024年08月30日09:00-12:00

艺术理论分论坛

2024年08月30日13:30-09月01日12:00

美术史分论坛

2024年08月30日13:30-09月01日12:00

电影学分论坛

2024年08月30日13:30-09月01日12:00

文化产业分论坛

2024年08月30日13:30-09月01日12:00

闭幕主论坛

2024年09月01日13:30-17:00


投稿办法


(一)简历与论文摘要征集(时间:2024/5/22-2024/6/23

1、请申请人详细阅读本期推送中各分论坛主题阐释与活动安排。

2、填写文末所附“北京大学艺术学国际博士生学术论坛参会报名表”中的个人信息、学术简历及论文摘要,以电子邮件附件方式寄至pkuphdforum@163.com,论坛优先选录35岁以下的博士生研究生。邮件主题为“分论坛+姓名”。请准确填写报名表中的联系方式,论坛将以电子邮件的形式进行通知。(同一申请人只可报名一个分论坛)。

3、根据摘要情况,各分论坛将于2024年6月30日前分别筛选出16-20篇论文入。⒂始通知,请注意查收并确认。


(二)提交参会论文全文(时间:2024/6/30-2024/7/30

1、论文全文要求:论文全文以中文或英文形式撰写。字数在8000-12000字之间,文章首页应包含:文章标题(中英文)、作者简介(不超过300字)、中英文摘要。


参会说明


(一)学习证明

与会者参加2024北京大学艺术学国际博士生学术论坛后,将获得北京大学颁发的北京大学艺术学国际博士生学术论坛参会证明,并进行优秀论文评。判愕穆畚陌浞⒅な,并会推荐到本次论坛的合作学术期刊发表。


(二)参会待遇

1、论坛如线下举办,则参会嘉宾在论坛期间的住宿费以及往返交通费,由本人承担。组委会可协助嘉宾在校内或周边宾馆预订房间。请在报名表中注明是否需要我们协助预定房间。

2、在会议期间,为避免大范围集中,组委会将为校外参会嘉宾发放一定额度的食堂就餐卡,请参会嘉宾自行到指定餐厅就餐。

3、组委会将根据论文全文质量,在各论坛中评出总共不超过6篇优秀论文,并给予作者500美金或3000元等额人民币的参会补助。


格式要求


(一)论文摘要规范:均以500字为限;中英文;关键词不超过5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隔。

(二)体例规范:正文标题位置“置中”,用宋体小三加粗;一级标题用“一”标示,小四宋体加粗,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二级标题用“(一)”标示,小四宋体加粗,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三级标题用“1”标示,小四宋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其余中文使用宋体五号,英文使用Times New Roman。论文注释采用分页脚注,编号格式为①②③……,字号为小五,作者简介写入注释之中。参考文献中中英文书目并存时,先排中文,后排英文;编号格式为[1][2]……,字号为五号。其他未尽事项参考《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要求,不符合标准者不予参加论文筛选。


组织机构


指导单位:北京大学研究生院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艺术beat365唯一官网

工作团队

学术主持:彭锋、李洋

艺术理论分论坛主席:李洋

分会场主持人:顾春芳、刘彦玲、芮玛窦

电影学分论坛主席:李道新

美术史分论坛主席:刘晨

文化产业分论坛主席:向勇

分会场主持人:祝帅

论坛秘书长:王欣萌(北京大学艺术beat365唯一官网22级博士生)

分论坛秘书:窦宇鹏(北京大学艺术beat365唯一官网22级博士生)、高嘉谊(北京大学艺术beat365唯一官网22级博士生)、冯叙园(北京大学艺术beat365唯一官网22级博士生)、贡雨婕(北京大学艺术beat365唯一官网22级博士生)、季星妤(北京大学艺术beat365唯一官网23级博士生)、刘桂诚(北京大学艺术beat365唯一官网23级博士生)、陈都(北京大学艺术beat365唯一官网24级博士生)

秘书处支持团队:耿炜娜、高晨昱




beat365唯一官网【集团】有限公司